设为首页     加入收藏
首 页 财经要闻 证券分析 金融国际 股票产权 基金定投 理财投资生活消费 汽车行业 房产行业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产经 >正文

中国经济2022 | 从市场经济到共同富裕,看懂中国经济基本逻辑!

东方财经网 2022-09-08 10:45:16 来源:

 中国经济2022

城市深化与产业重组

全球经济危机四伏

中国经济重大转折

聚焦数字化转型、“双碳”

两大未来经济发展主线

阐释区域发展再均衡、城市经济新功能

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

从变局中发现机遇

2019年,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,成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这40多年来,中国经济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,同时,应当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感到喜悦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,实际上,过去的几十年是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的壮年期,而这背后是多个强大的经济引擎:

若将历史的时间轴拉长,不难发现,过去几十年是一个大繁荣的时代。正如新大陆的发现为西方文明迈入工业化阶段奠定了基础一样,过去4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,奠定了世界经济大繁荣的基础。

大繁荣的第二个变量则是冷战的结束,世界隔阂解除。冷战结束后,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崩溃,东西方的尖锐对峙不复存在。在苏联分裂后的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,中国、越南也在推进市场化改革,世界经济几乎都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。

随后的全球化浪潮是推动大繁荣的第三个变量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,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,资本在全球流动,形成全球化的三大基石——全球化的金融体系、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市场、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,全球市场由此形成。2001年中国加入WTO,更是推动全球化的关键一步。

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大繁荣的第四个变量。互联网推动社会资源的快速流动、社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新价值空间的生成。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,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,而且在产业互联网阶段,互联网将充分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赋能传统行业,全面促进传统行业领域的创新,进一步提升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。

然而,这份喜悦能持续多久是个问题,因为推动繁荣的引擎似乎正渐渐熄火:

第一,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。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。过去几十年的大繁荣,尤其是中国市场,主要是依靠房地产市场在推动,如今土地财政失去动力,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熄火。

第二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掀起逆全球化浪潮。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,单边主义思潮的泛滥,试图以国家的力量切断产业链,给了全球经济发展致命一击。

第三,互联网正在经历属于它的“中年危机”。各大小厂裁员消息纷至沓来,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传出“优化”“向社会输送人才”“毕业日”等裁员传闻。

第四,全球“黑天鹅”事件频发,进入不确定时代。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反复,严重冲击经济。地区冲突加剧了经济衰退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称地区冲突“破坏了人们的生活,拖累了经济增长,推高了通货膨胀”,并敦促各国不要“屈服于地缘经济分裂的力量,这将使我们的世界更贫穷、更危险”。
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三大挑战。第一大挑战就是大环境本身,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然受到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威胁第二大挑战则是逆全球化思潮下,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间的合作正受到各种阻挠:

2020年10月,美国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(ITIF)发布《与中国竞争:战略框架》报告,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最大威胁。同年12月,美国众议院中美科技关系专家组发布《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:美国的技术竞争新战略》报告,进一步阐明了美国对华科技战略全面转轨的深层次缘由。

2021年4月21日,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以21∶1的压倒性优势,通过了由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梅内德斯提出的《2021年战略竞争法》,旨在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开展全面对抗。5月12日,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又以24∶4的表决结果,审议通过由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、共和党参议员托德·杨等人发起的《无尽前沿法案》,不仅授权在5年内为美国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提供超过1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,更是将中国视作劲敌与防范对象。

而更为重要的第三大挑战,就是中国自身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——共同富裕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,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。

如果说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”,那么如今先富变共富,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的时代之需,蕴含着国家政治上的逻辑线。

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,主要归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。然而,市场经济为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,也确实是不平等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为此,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利弊两端,正确地调节市场经济,是一门必修课。

完全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将资源优化配置到极致,必然导致广大老百姓被边缘化,当风险苗头露出,政府就要出手规制,“共同富裕”接力“全面小康”即出于此。

近来互联网平台反垄断、房地产强调控、针对教培行业的疾风暴雨、一个个问题明星现原形等,这些都是政府对市场负面成果的积极回应,但也引发了“打土豪分田地”“否定市场经济”等焦虑和恐慌,然而,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。中国绝不会全盘否定市场经济,因为“劫富”会导致企业退场,进而引发国力衰退、就业锐减等。

钟摆的方向将是:一方面,继续发展市场经济;另一方面,对市场深化带来的失衡扩大进行对冲。既然盲目地“灭掉有钱人”意味着共同贫困,缩小贫富差距就只剩下另一种思路,即给平民找出路、减压力,把最低值拉上来,使每个个体共享发展成果,而这正是社会经济的内涵。

评估一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不仅有多重标准,还有多重维度。如果说对市场经济的治理和调节,以及通过“房住不炒”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,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阶层间的共同富裕,那么,区域间的共同富裕也同样必须纳入考量的标准。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,我国实施的就是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。

早在20世纪60年代,全国被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板块,当时出于战争考量将大批重工业布局内陆,三线建设尤甚。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,才将重心拉回了沿海——率先发展东部沿海让珠三角、长三角迅速崛起,却导致中西部发展缓慢。

然而,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、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,非均衡正向均衡转变

2000年前后,为缩小地区差异,先后制定了西部大开发、东北振兴、中部崛起等战略。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,不仅确立“两横三纵”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坐标,先后批复关中—天水、图们江等14大区域规划,还布下“四横四纵”高速铁路网加以催化,足见国家战略从非均衡国策、“先试先行”向均衡国策、“区域协调”进行版本升级的良苦用心。从“大小三线”、布局内陆到率先发展东部沿海,再到强调中西部乃至“百花齐放”,如今区域再均衡,无非是想找到非均衡与均衡国策间的黄金分割钱,以求在“区域极”有的放矢下更好地弥合地区落差、进行区域协调。

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中国必须顶住外部的重重压力、应对市场经济自身的各种副作用,去实现共同富裕。因此,冷静评估外部形势,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,实现东中西、南北方协调发展,调整调节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,重点关注与民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房地产、医疗等产业,都是实现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的必修课。《中国经济2022:城市深化与产业重组》,正对这些中国经济的必修课作了全面、深入浅出的介绍,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局势的整体认知框架。

中国经济2022

直面全球经济“沙克尔顿时刻”

聚焦中国城市经济迭代升级

从市场经济到共同富裕

看懂中国经济基本逻辑!

《中国经济2022:城市深化与产业重组》

王德培 著

定价:58.00元

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2年8月

图书简介

《中国经济2022:城市深化与产业重组》回望2021至2022上半年经济走势,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,梳理2022年经济动向与发展新亮点、新机遇。

全球经济危机四伏,经济发展的引擎逐渐动力不足,而逆全球化思潮、疫情、局部地区冲突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的断裂,恶化了本已严峻的能源危机。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,中国经济必须应对这些挑战,并完成自身的重大历史转折——扭转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,实现共同富裕,更要从过去高消耗、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。

全书探讨我国区域均衡发展、经济“双循环”、医疗产业转型、“双碳”背景下新产业发展、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、国内消费趋势、企业新机遇等。本书实例丰富,分析透彻,带领读者把握机遇,打开未来发展新局面,适合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,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。

作者简介

王德培

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。任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,常年为全国各级政府、各大高校、著名EMBA学院、央企、大型集团企业开设宏观经济形势、国家地方战略布局、顶层设计规划等前瞻性课程,领衔完成国家、省市级、央企、园区等多项重大课题。

著有《中国经济2016》《中国经济2017》《中国经济2018》《中国经济2019》《中国经济2020》《中国经济2021》《金融原罪与金融文明》《第四次金融大爆炸》《人民币的未来》《再平衡——中国的优势与美国的强势》等备受关注的预测专著。

福卡智库

福卡智库(FORECAST THINKTANK) 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,“福卡”取自英文“FORECAST”,意为“预测,预言”。凭借“经济预测、破解复杂、发展战略、可行方案”四位一体、相互促进的综合优势,成为业内的知名品牌,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智库。2020年入选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名单。

  声明:转载上述内容属于广告或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东方财经网的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负。

关于我们 - 品牌推广 - 免责申明 - 会员注册 - 联系我们
东方财经网属于非盈利网站,转载上述内容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版权所有·东方财经网 [粤ICP备15076225号]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470号